首页

忧美之家论坛

时间:2025-05-24 14:05:03 作者:五年产能激增七倍 新疆重要煤源保供能力持续增强 浏览量:56841

  中新网崇左8月30日电 题:广西龙州迎坚果丰收季:兴了企业 富了农家

  作者 杨陈 盘梦思

  “笑得这么开心,今天坚果卖了多少斤呀?”“有400多斤,我还没收完呢。”连日来,这样的对话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坚果收购点随处可闻,农户们兴奋地交流着各自的收成,一年一度坚果丰收季如期而至。

  与此同时,在刚刚正式投产运营的松鼠富民食品(龙州)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有序地分拣果皮、清除杂质,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

图为龙州县迎来坚果丰收季。龙州县粤桂办供图

  地处中越边境的龙州县从1986年种下第一棵坚果树,到现在已是坚果满山坡。近年来,当地依托沿边、口岸和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坚果进口基地、坚果落地加工基地和坚果交易基地,推动坚果产业加快形成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仓储、销售等全产业链和加工产业集群。

  为迎接今年的坚果丰收季,解决各村坚果销售路途遥远、销路难的问题,龙州镇将坚果收购点设在了交通便利、果农分布集中的自清村居民委员会。这里距离县城仅10公里,周围村屯众多,且种植坚果农户相对集中,大大缩短了坚果从田间到市场的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收购效率。

  日前,龙州镇自清村坚果收购站点首日开张便吸引了众多农户前来售卖坚果。一袋袋坚果堆积如山,桂热一号、OC果等优质坚果品种纷纷亮相。桂热一号收购价4.55元/斤,OC果4.15元/斤,其他杂果3.85元/斤以上。这样的价格,让农户们对今年的收入充满期待。

图为农户将坚果运至收购点销售。龙州县粤桂办供图

  “坚果丰收又好卖,太好了。”龙州镇自清村坚果种植大户欧阳大哥高兴地说。

  “收购点设在我们村,不仅为农户带来了便利,还保证了他们的收益,有利于激发农户种植坚果的积极性。村里计划继续扩大坚果种植规模,努力提升坚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让这颗‘金果子’成为民众幸福生活的‘好果子’。”龙州镇自清村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慕建华说。

  为充分发挥龙州县粤桂协作共建产业园定位食品深加工园区的产业集群带动效应,2024年龙州县投入粤桂协作项目资金采购坚果深加工生产设备,通过“筑巢引凤”,近日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坚果加工企业——松鼠富民食品(龙州)有限责任公司开业运营,同时在龙州县设置了多处坚果收购点,解决了果农坚果销路难题,推动了当地坚果产业链发展。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对坚果进行筛选加工。龙州县粤桂办供图

  “根据公司与龙州县签订的夏威夷果加工项目投资战略协议,我们这个项目将主要从事夏威夷果加工,生产规模为每天300吨(满产),年产值1亿元人民币以上。”松鼠富民食品(龙州)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三只松鼠集团坚果采购总监李少华介绍,目前该公司日处理加工青皮坚果的能力大概在250吨,完成从收购、剥壳、烘烤到包装生产过程。接下来公司还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龙州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县也将继续深化坚果产业发展,强化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果农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畅通坚果收购和销售渠道,解决果农后顾之忧,最终实现增收致富。(完)

【编辑:刘阳禾】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了,为何是8月15日?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时,首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是发电行业。截至今年9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今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将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排放行业。

现场直击第九批国家集采,42个品种再迎“降价风暴”

中新财经在走访时发现,一些金店在黄金回收时还会设置兑换费、折旧费等额外费用。例如,有金店索要10元/克的手续费。部分个体金店则对黄金回收的流程讳莫如深,要求顾客必须出示黄金饰品才肯告知具体细则。

34家“北斗”企业湖北同场比“智能”

在南方不少地方,人们会吃饴糖来滋补身体。以前在温州,每到大雪时节,街头就会出现担着扁担卖糖的“糖客儿”,他们一边敲锣,一边沿街叫卖,孩子们就会拿出家中铜钱等物品,上街兑换饴糖,人们将这种活动称为“兑糖”。

如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几点

会上,有记者提问:有台媒报道,美国贸易代表署近日公布“2024年对外贸易障碍评估报告”,促民进党当局全面开放岛内校园对美牛及其产品的市场,要求废除校园餐点不得使用相关食品的禁令。对此有何评论?

《琼海记》新书在海南博鳌发布

班玛更珠,又名严永山,藏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8年入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杂志社,担任《中国藏学》汉文版编辑。2012年,调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从事西藏历史和藏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西藏通史》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多次承担社会调研和涉藏外宣工作,在国内相关学术期刊上用藏、汉双语单独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综述、文章近百篇。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